隨著世紀20世紀80年代“供應鏈”理念的興起,生產外包和原材料采購外包逐漸成為業界的主流趨勢,企業重大模式的轉變面臨著不斷增長的復雜性、更長的提前期和更高的風險,隨之而來的,是企業對供應鏈與物流管理重要性越來越高的認識和關注度。
精益物流是起源于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的一種物流管理思想,其核心是追求消滅包括庫存在內的一切浪費,并圍繞此目標發展的一系列具體方法。
也許有些人會認為解雇員工就是在實現精益,其實不然,精益不是某種瘦身套餐,讓企業迅速擺脫臃腫,實現機構精簡,雖然他或多或少能帶來這樣的效果,但并非以此為目標。如果有人以這種眼光和目的看待精益,那么他的精益之旅將注定失敗!
作為一種新型的生產組織方式,精益制造的概念給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提供了一種新的思維方式。它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以客戶需求為中心
要從客戶的立場,而不是僅從企業的立場、或一個功能系統的立場,來確定什么創造價值、什么不創造價值。
2)對價值鏈中的產品設計、制造和訂貨等的每一個環節進行分析,找出不能提供增值的浪費所在。
3)根據不間斷、不迂回、不倒流、不等待和不出廢品的原則制定創造價值流的行動方案。
4)及時創造僅由顧客驅動的價值。
5)一旦發現有造成浪費的環節就及時消除,努力追求完美。
所以,作為Just-In-Time(即時制管理)的發展,精益物流的內涵已經遠遠超出了Just-In-Time的概念。因此可以說,所謂精益物流指的是:通過消除生產和供應過程中的非增值的浪費,以減少備貨時間,提高客戶滿意度。
1、在供應鏈與物流中的精益機會:既見樹木又見森林
有時候,我們都忙于“救火”,而忽略了自己系統中的那些無效之處,但往往就是這些地方首先起火,精益教導我們,應該后退一步、深吸一口氣,去找到起火的根源,
計劃:有的人只是習慣于救火,他們只看到局部細節卻看不到全局整體,一個好的預測流程,應該使每個人都做好規劃,減少因救火而產生的浪費,而不是僅僅做出反映。。
采購:精益認為,精益供應鏈不僅需要與供應商進行更深層次的合作,而且能形成合作伙伴或戰略聯盟關系就能發揮更大作用。(實現JIT;減少批量大小和縮短所需的提前期;總括訂單)。
制造:如果制造流程不佳的話,整個供應鏈將產生巨大浪費。當確認需求(如銷售預測)后,接下來至關重要的是制定并執行精確、可行的供應計劃,以及從供應商處采購各項物資資源(包括原材料、組件或成品)的采購計劃。
交付:對于精益而言,流動和周轉率非常關鍵,交付流程很大程度上有助于實現高流動性和周轉率,它包括運輸工序和配送工序。
回收:通過關注上游的退貨問題,可以使得下游客戶的退貨行為大大減少。
2.①、基本精益工具:建房子需要有堅實的基礎
②高級精益工具:這不是高深的火箭科學
1) Quick Changeover(減少批量與快速換模)
2) 看板
3) 源頭質量
4) 細胞生產
5) TPM(全面生產維護)
6) 精益分析工具
3、精益與技術:為什么我們不能取得進步了?
1)、企業資源計劃(ERP)系統:ERP系統是有助于對從客戶到供應商的整個供應鏈進行協調和決策,雖然非常昂貴,很多地方需要定制化,但是,在減少浪費的潛力方面,它能夠減少交易成本,提高速度和信息的準確性。同時,ERP系統也能使另一個關鍵精益元素-JIT系統成為可能。
2)、需求預測:眾所周知,所有的需求都有誤差,到位的協同流程是至關重要的,就是定性和定量方法的結合),使其盡可能準確。需求預測驅動技術應用,從而減少浪費。
3)、配送需求計劃(DRP):在分銷網絡的復雜情況下,DRP是理想的選擇,他同時也能更加簡單有效的管理庫存。DRP促使業務環境從需求推動轉變為需求拉動,因此,減少了以庫存、運輸和倉儲成本形式出現的浪費,以及基于客戶訂單拉動的觸發補貨時間。
4)、高級計劃與排程系統:我們只是簡單的描述高級計劃和排程系統,因為它們常用于規劃或生產計劃,所以更多的用于制造業。然而,當集成進銷售與運營規劃流程,他們可以在供應鏈與物流過程中產生更直接和更強大的影響。
5)、倉庫管理系統(WMS)軟件與射頻技術(RFID):WMS的作用在于減少浪費、
6)、運輸管理系統(TMS):TMS是一個管理企業運輸業務的系統軟件,他可以幫助企業選擇最具成本效益的方式和路線,以匹配庫存和交付目標。
4、圍墻之外:識得廬山真面目
1)、電子數據交換(EID)
2)、電子商務
3)、快速響應(QR)、有效客戶反應(ECR)與電子數據交換(EDI)
4)、協同規劃、預測與補貨(CPFR)
5)、供應商庫存管理(VMI)
6)、其他潛在合作領域
5、精益機會評估
1)內部溝通
2)可視化系統和現場組織管理
3)操作人員的柔性
4)持續改善
5)防差錯法
6)快速換模/縮短準備時間
7)入向、出向和管理質量
8)供應鏈
9)均衡生產(組裝、包裝和辦公室)
10)全面生產維護
11)拉動系統(組裝、包裝和辦公室)
12)標準作業
13)工程
14)績效評估
15)客戶溝通
6、成功的關鍵:持之以恒
①關鍵成功因素:1)精益培訓:首先,對整個組織的培訓是很重要的,要確保組織中的每一個成員都理解精益理念,以及它所包含的全部概念和工具。通過外部培訓師和主持人來領導持續改善活動時十分有用的,特別是在活動的早期階段。
2)管理支持:這聽起來很簡單,但是如果缺少了高層領導有力的領導能力來積極推動和支持,沒有哪一種變革會成功。
3)精益構架:指定一名精益倡導者作為持續改善活動的先鋒往往是一個很好的辦法。
②團隊協作與精益:現今,大多數員工都處于某種類型的團隊中,不論是管理團隊、品管圈,還是新產品團隊等、這幾乎是目前“商業世界的方式”。事實上,在目前的環境中,團隊似乎有著更多的規范,而并不是另類的做法。
③實現團隊協作:高層管理者必須清楚地傳達出對團隊的協同和合作寄予較大期望。
精益轉型的過程是一個真正的旅程,這需要一段很長的時間,同時也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支持。那些期望在短期內業績得到巨大提升的企業,往往會失望而歸,并傾向于放棄;而那些能堅持下來的企業,就會獲得某些顯著的、長遠的成果,這包括更低的成本、更短的周期、減少庫存、增加產能、降低缺陷和返工以及提高員工士氣。
|